向敬之
曾有傳言,1980年代末,數十位諾獎得主相聚巴黎,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在浪漫勝地達成讀孔明經的共識,顯示著:一個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孔子智慧很重要。
孔子雖非以著作等身傳世,但其生發光華的理想和情懷、人格和精神、思想和智慧,足以令人嘆服。千百年來,對孔子學說,注家蜂起,解說紛紜。鮑鵬山潛修其中,教學相長,以淹雅的學養器度、堅實的古文根柢和遒勁的寫作筆力,熔鑄現代人的價值識見,在《孔子如來》中對《論語》提出了諸多新的理解。
尊重孔子,閱讀孔子,理所當然。尤在多元文化時代,孔子學說該占重要一席?鬃右詡惱斫逃秊閺垞P主體,精當分解哲學、歷史、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教育、宗教等諸方面的儒家思辨;以仁義為精神內核,融會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溫良恭儉等道德規范。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著生命的大智慧。其特有的高度和水準,有的于今日仍不失借鑒意義與實用價值。
孔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周游列國宣揚仁政思想,有如錢穆所言“上則干濟政治,下則主持教育”的愿景,但他始終沒有要求朝廷或諸侯將其學說奉為國學,強行獨尊。當時諸子紛起,他也有可能被統治者相中,而他沒有干這簡單粗暴、愚蠢武斷的傻事。他問禮于老子,問琴于師襄,有學生問農事時,直言不諱自己不如老農。他一生履行了容納諸學、不恥下問、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學以致用,這是他博學廣用的根本經驗,也是當代學者祭孔真正要祭、讀孔真正要讀的先賢情懷?鬃又t,賢在忠誠理想而腳踏實地,賢在滿懷激情而智慧度世。
孔子“教育家辦教育”,因材施教,而不因學生的出身搞特殊化,也不拿講學名聲去換政治地位,更不標榜自己是了不起的名家大師。在《論語》中,他先后七次說己非圣人,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耳,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罷。鮑鵬山對孔子言論,分類解讀,把杏壇想象成“天堂的模樣”,以生活經驗體悟是非觀念,忠于事實,重視史實,實事求是地做出明確評判。
鮑鵬山客觀敘述,力求知識正確,卻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文字訓詁上,而是鮮明立論,表明態度,對于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堅守正義,維護道德,推行仁政,反對霸術,不無敬畏和推崇。他深入淺出地導出所得的啟示,似在樹立孔子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偉大實踐,但可以說,他凸顯了孔子的現世價值,從道德修養、學問才能、理想信念和實際表現等四個著眼點,給其來一個歷史性的畫像。其以歷史受其人品、主張、教學、思想等因素熏染,來體悟孔子的思想智慧和正知正見,讓這位影響千年、顯揚萬里的古之賢明血肉化、人性化、情感化。
從此延伸,逐一細說,散文化的筆觸,雋語性的思辨,鮑鵬山既摭談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品德和才能,且詳論德治育人、施惠于民、身正做官的為政思想與正名分、舉賢才、求實效的施政方法,還從敬養盡孝、忠信待人、謹慎行事、純化思想、勤學善教,及正確對待天、命和鬼神等方面,析理孔子的教誨策略。
平日厚積薄發而文字清醇自然,長期觀照悟思而思想分量天成。鮑鵬山跳出“原文注釋翻譯解說”的傳統注疏框框,創造性地選擇以內容分類研讀為綱,以述議夾雜行文為目,引進隨筆式筆法對原著的簡約文字、語法,作饒有情趣的詮釋,且不拾他人專門注釋的牙慧,幫助一般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耐讀的文字,使我們輕松讀懂原著內容與義理的智性闡述,從另一種角度中閱讀與原文相親、與真意相通的意趣。古文,特別是《論語》這種語錄體著作,是不能夠翻譯的。五柳先生曾言“不求甚解”,再好的翻譯,也難以準確傳達原文的意蘊和情味,還會妨礙讀者對原文的領悟,限制了想象力的充分發揮。
昔人作注,時常憑借“六經注我”的理想外衣,曲解古人原意,傳布自家言語,不乏新意卻稍欠妥帖,自圓其說而矛盾難隱。鮑鵬山不然,無論是解讀仁義忠恕、價值良知、公正在心,還是孔孟之別、師者之愛、與人相處,甚至是談《論語》中的無名氏,既沒尋康有為《論語注》、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注》和李澤厚《論語今讀》做靶子,亦不因自身名人效應而標榜學術的權威性與爭鳴性。他通過詮釋得體、邏輯謹嚴、解說自洽的思辨方式,傳遞出一種恰如其分而通俗易懂的解釋,引導讀者清晰地把握和反思孔子原意和價值觀。
雖然孔子死后被統治者繼往開來地推到“至圣先師”位置,被不厭其煩地加謚封爵。這只是長期為權勢者利用,受統治術擺布,如漢代獨尊儒術、隋唐科舉取士、明清八股求才,孔子和儒學都是專制統治術的工具。但孔子作為教育家和思想家,對中國文化發展貢獻卓越,這需我們理性重溫他關于政治體制、思想主張、教育方式、社會風俗、心理習慣以及日常言行的學說,另尋共識。
編輯:DEF168
最新資訊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