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之所以被認定為是藝術品是有創作主體和欣賞客體所決定的,若一件作品僅僅為創作者的主體認定它是一件藝術品,而觀賞者客體若拒絕其藝術性,那么這件作品僅僅是一個物品;若觀賞者客體認定其為藝術性那么這件作品就是藝術品,因此一件作品是否成為藝術品且藝術價值的高低是由客體的審美認可度所決定。認可度高,其價值就高,認可度時間長,其自然就會增值。藝術品的接受過程既是主客觀的一個審美過程,也是一個創造增值的過程。一件藝術品隨著不同的理解或者說再創造而不斷實現增值或減值。
我們在欣賞傳統藝術品時,常常把自己作為局外人,而不參與融入到創作者主體的思想意識中。創作者就像一名創造成績的運動員而欣賞者把自己當做是評判結果的裁判員,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藝術品作為客體希望在作出評判的過程當中,做出公平、公證、不偏不倚、合理的解釋,這是表層的、淺層的。但事實上,我們在接受、欣賞、評判它時,都要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理解評判它。藝術品不能以一定的定量來檢測它,是完全靠感覺來處置的。且不說,每個欣賞者,文化背景、接受藝術教育的程度、地域文化差別、家庭背景等等不同,主觀審美意識自然有差別,有時這種差別還會是天壤的,這,我們怎么能要求對藝術品的評判得出一致的結果。歷史上所謂傳統的、經典的藝術品,并不是人們對它有一種天生的、共同的認可度,且認可度同樣高,而是人們在共同接受傳統經典藝術及藝術價值引導教育的結果,在這一前提之下,經典才能成為經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藝術品的美是靠引導來決定和形成的。在主觀評判的過程中還將會出現兩種態度,一種是積極參與藝術家、藝術品的對話,與之情感發生交流,從中發現自我獨特的感知,剔除成見,在共鳴、和諧當中作出評判,這是一種積極的評判,也是藝術家所渴望的評判,這是在“動態”當中去把握、感知、體悟的審美觀。另一種是被動的,戴著“有色眼鏡”用挑剔的態度和懷疑的眼光去評判,自己游離與事外,常常會出現“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況。對藝術品的評判就會呈現出另一種境界,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任何一個藝術家和藝術品都不愿遇到的情況。這也是為什么同樣一件藝術作品,常常會得出兩種不同的評價結果,這也是一個新的藝術品種或藝術品在出現的時候,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追捧、或棒殺。
一個藝術家創造藝術品淺層的是創造美,深層的是引導美。創造美簡單、容易、沒有風險,引導美有難度、有風險,且審美認可度可能會持續時間較長,一旦獲得成功將會是持久的、經典的。若藝術家去迎合大眾的審美認可度其作品將會是世俗化、商品化而不會持久,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經典作品是在引導美的過程當中得到大眾審美認可度的,審美認可度是決定藝術品價值或者是增減值大小的尺度 。
(采編:張買生、梁曉蓓、謝文峰)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編輯:DEF168
最新資訊
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