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4 16:30:42
來源:大手筆網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為論壇召集人,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川、安徽、香港、臺灣,以及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學者受邀出席參與討論。
“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苏\致開幕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華天雪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發言
開幕環節由華天雪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苏\致開幕辭。?苏\指出,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對中國美術史研究意義重大,而史料是我們迫近歷史本身最直接的議題,本次工作坊將美術留學史料置于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理論研究、歷史研究、比較研究及風格研究的框架之中,同時又重視對新史料的挖掘與考證,在宏觀視野下的實證研究中必然為我們展示更為豐富與鮮活的美術留學歷史景觀。
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主持首場報告會
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發言
本次工作坊下設七場報告會,每場報告會結束后進行現場提問與交流。第一場由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主持。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帶來的《留學史視野下的中國留法學會研究》是其策劃的“先驅之路”之“他鄉之鄉: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專題展的進一步延伸,通過對該會歷史活動特點和群體構成情況的梳理,指出中國留法學會是研究留法生群體的一個最佳樣本。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主要從事留學史研究,他以滕固在柏林大學求學經歷為主線,通過復原滕固知識體系和譜系,指出滕固對20世紀初期中國美術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帶來的《中國留學生和法國雕塑大師布德爾》報告中,著重梳理了從民國至新世紀以來不斷被構建的布德爾形象,并以他與中國留學美術生的交集,指出布德爾對于中國現代雕塑發展仍具啟示意義。法國藝術史學者菲利普·杰奎琳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中國藝術家》報告,主要回答了“如何評價巴黎高美的中國浪潮”的問題,并指出法國巴黎回歸秩序運動對當時中國留學美術生造成一定影響。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發言
法國藝術史學者菲利普·杰奎琳發言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主持第二場報告會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肖發言
第二場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肖在報告中認為,龐薰琹從波提切利繪畫“裝飾性”里看到一套特定的繪畫語言,并以此努力發掘了中西繪畫傳統在現代語境中的對話與會通。四川大學博士趙帥主要圍繞民藝和工藝話題展開,通過分析眾多留學歐洲藝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指出民藝和藝術所發生的雙向改變。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季海洋以《談留歐“寫實主義”傾向藝術家抗戰時期的繪畫》為題,以八位留學歐洲歸來的畫家的一次展覽為線索,對民國時期寫實主義內部面臨的爭議和困擾展開探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杰出講座教授安雅蘭在其關于上海藝苑繪畫研究所的研究中,通過梳理這些藝術家留學背景的基礎,詳細展現了他們留歐期間的檔案與文獻。
四川大學博士趙帥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季海洋發言
第三場由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董松主持。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在《20世紀初中西雕塑的對流與互動》的報告中,指出中西雕塑在向現代形態轉化的過程中,都反叛了各自的傳統,促使他們互相向對方借鑒。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徐婉玲以留法建筑師汪申的藝術思想,以及他在故宮周邊留下的一系列建筑作品為線索,認為在中西方科學藝術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汪申的探索在中國的文化復興潮流中具有典型意義。勢象空間負責人李大鈞以糾正吳大羽出國年份的訛誤為契機,著重分析了吳大羽留法前后十年間(1917-1927)的生平史料,并披露一些尚未發表的文獻材料,開啟了吳大羽研究的新視野。清華大學副教授周愛民依托他的“巴黎尋訪”經歷,展開巴黎蒙帕納斯藝術地圖的同時,思考了“速寫”與“素描”在當時語境中的關系,探討了中國現代藝術觀念轉向背后的問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的中國藝術品與交織的視角》報告中認為巴拿馬世博會是為了塑造一個新的國家形象而操辦的,而藝術作品與博覽會之間的關系,需要現在的藝術史書寫尋找到一個新的視角。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徐婉玲發言
論壇現場
勢象空間負責人李大鈞發言
清華大學副教授周愛民發言
上海大學教授李超主持第四場報告會
精彩推薦
最新資訊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