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德道圖 張勝利 設計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道經》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第一章
道之玄, 玄于無; 無之妙, 妙于有。無有相存循于道,得道者無見于有; 失道者有隱于無, 無有由道非由物。
第二章
道生萬物潛其后,化為性德養其道。德增道增,德損道損。增損無常實有常,有常歸道靜,道動成無常 。
第三章
道之形,形于天,附于地,達于萬物,依萬物之變不召而自來,不言而善應,物物盡顯,尋常皆道,萬物由道而相連,各應其變而顯其象,道性不昧,映照大千,生生不息,循環不已,天地已開成常道 。
第四章
常道者彰顯于前,物化成形,可尋跡而得;得之,自我自覺,君子友我;小人資我;困厄玉成于我。大道者隱于無形,發于無端,無跡可尋,得之,自覺自我,與天地同德,同萬物一體,物我無限。
第五章
大道為體可馭天,以之觀物,杳無痕跡;合之,得正向,執守中正,保合太和,與天地萬物同體。 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淵淵乎江河之長流,唯有大道者方解其妙;常道致用生妙術,得便宜,知進退,增上益下,調中和,持中庸,似木度物尚有轍跡。圣智者得大道,立體達用。中智者得常道,命自我立;無智者難得道,不知所措。大道恒久遠,時空永流傳。
第六章
大道在宏, 隱而不見, 六合之內充塞無間, 覺之則存, 迷之則泯, 正德者得大欲,天人合一至太沖; 常道在微, 顯而不隱, 眼能視, 耳能聽, 鼻能臭, 手足能持, 合德者有識有知, 見物言象, 讀象知事, 正己消亂 ,順時、順事、順勢而為圣賢; 上, 契合大道, 回歸道性; 下, 恒順隨眾, 隨喜功德。
第七章
大道者凝聚純一, 月映千江而未分, 千江一月而未合; 大道寂然不動如空鏡, 物來順應, 妍來妍見, 媸來媸見 ;不將不迎,迎而不藏。大道者去私存公無所偏, 心淳萬物 ,純一不染; 大道者不可須臾離, 恒常存而無間斷也。 人不得焉, 不可為人 ,物不得焉, 不可為物; 大道者不容一毫加損 ,加一毫則過, 損一毫則不及; 大道者非無情無意實則中正無我無人, 廓然大公, 大道者常感常寂, 常寂常明, 常明然后知古今事變。
第八章
常道者恒順大道, 持守正固, 承載萬物, 陰陽和合, 端正吉祥;常道者善駕于物 ,借力而行, 猶如行路者必用車馬, 渡海者必以舟航, 欲成大道者必合常道也, 常道者趨道也 ,猶水之出于峽谷經江河東流而萃于大海, 既有軌道又有目標, 德為矢 ,道為的; 常道者權變也, 而非執一不通 ,求變通達以趨時致用, 執一止靜自得其樂為內圣(隱者); 常道者由博返約, 知近推遠, 一葉知秋, 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 知微了顯, 常道者時道也, 昨是此 今已成彼, 故因時制宜, 與時俱進, 因勢所便, 豈可復行。
第九章
大道為寂靜, 常道為知覺, 常道隱于大道, 血脈相連 ,不可分離 ,欲得常道者需涵養本源, 滌除私欲, 為善去惡 ,不善而改 ,培育德性, 以順以動, 萬物追隨, 復見性德,成就大道 ,歸于寂靜。
第十章
變化萬方, 流行不息, 故而無始,, 恒常不滅,, 須臾不離, 故而無終。 其內無小, 其外無大, 彌充六合, 故而無界。 俯察萬物, 卻未嘗遲留重滯, 故而無所。 浮云往來 ,纖毫不能加 ,故而不受。 常行常明, 隨變所適卻不失其本, 故而無所不在。 道生萬物, 君也, 故而無私,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失而不憾,故而不媚。 至虛至靈,至清至明, 故而無顯無見。 無感而感, 寂而無寂 ,故而靈虛不實。 無人不能, 無業不能皆可事道, 故而無偏。 無欲則靜虛 ,有欲則鼓蕩, 故而靈性通達。 開物成務, 鼎立乾坤, 故而能量無比。存之無不中,發之無不和,故而無不中;f物而不化,故而恒存;可得而不可見,故而無形。凡此種種, 皆為道性。
第十一章
木有鉆而出火 ,木為體, 火為性; 銅有磨而出鏡, 銅為體, 鏡為性; 大氣有壓差而成風, 氣為體, 風為性, 人不遇事性隱藏, 人若遇事性自出 。 道生萬物, 萬物皆有性, 物物相衍又生萬物, 萬物復又有性, 先天本性后天污染之性相混, 源頭與現在, 終難盡同 ,遂萬差千別, 繽紛世界, 不一一也 。
第十二章
道玄并非空空, 花不得實, 腳不點地, 也非私智小慧, 而是盡性知命之極則。 求道之路便是成圣之路, 大則通神明, 融古今, 順物應理, 達事變, 濟世安民, 協和萬邦,小則識時務實, 制節謹度, 知善知不善, 知好善, 知惡不善, 進德修業,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上位不驕, 下位不憂 ,永保身家。
第十三章
不吸則不能呼, 不屈則不能伸 ;不蓄則不能發, 不冬則不能春; 不夜則不能晝; 不思則不能修 ;不修則不能得 ;不得則不能行; 不行則不能證 ; 不證則不能覺; 不覺則不能明 ; 不明則不能入圣。
第十四章
物不可勝窮, 唯道可以解萬物, 求道索物 ,綱舉目張, 千門萬戶一踏而開, 修道需有法, 法當福善上堂與我同床; 法不當則如藥不對癥, 似鉛攻玉,堅不可摧。
求道難; 難于上青天, 豈可臨渴鑿井 ,非具有鉆木取火, 掘地索泉之功不可 。
道器合一不離 ,有體有用, 德為道本, 行為道跡, 跡源于道, 尋跡求道。 而后以心泯跡 ,天人合一 。
第十五章
先知者,知“道”也;先覺者,覺“德”也。修道者,修德也。德為體,道為用。蓄德方可馭道,修德便是行道。
傳圣人之道,非傳其道,實則傳其“心中之德”,前圣、后圣非則一道相傳,實則一(心)德相傳,德德相同(通),則道一統。求道之路便是求德之路,求德之路便是求放心之路。
大德天下,生生不息。
第十六章
為修身而求道,棄塵世而僅取內心逍遙游牧,風流得意,超物質而重精神,不在眾生而重個人,不在外而在內,守元抱一,脫離凡塵之苦海,神游玄遠之世界,以滿足自我精神之需求。所得之道為私道。私道者,絲布如玉;反之,心懷萬物,所得之道以開物成務,經世致用者,公道也。公道者,松柏常茂不落。
第十七章
“私道”者,知‘道’也。身清卻未必能開務,是知而非覺的提升。是內部動機而非外部動機;“公道” 者,慧也。身未必清卻能開務,開務是外部需要,再強化內部動機。‘知’使人免于愚昧;慧使人免于無明;知者困境而變,智者隨性而行;凼菍ψ晕仪逍训墓懒,能自覺體現在行動上。修身是為處服務,行以成德而非“悟”(知)以成德,無行則無以成德。以修身求公道猶如以磚磨鏡,以鞭擊車而車難以飛躍。修身與踐行相隨則日月相望,光明盛昌。
第十八章
身依道而生,以身求道便成自然,身為橋梁,道為目的,修身正德,以德升慧。修慧反助修身,德正身正,身慧雙修,伯歌季舞共臻永恒。
象而有形,非大象;音而有聲,非大音;身壽而無德者,非真壽也。身如一葉扁舟,飄忽不定,僅以身修私道而非升慧以長壽,則如鏡中觀花,水中撈月永不得矣。
肉身可以消失,德行可以遠播,修慧方可破身之有限而入德之無限,使生存價值與生命意義合體同流而共臻一體。
以德配天,物我兼照,治身與治國相通,萬物融為一體,享受大人生,以德顯身方可璀璨永恒綻放。
死而不亡謂其壽,壽者德也。
第十九章
治水必先浚其源,種樹必先植其根,修道必先培其心性。歸于本源修其德。有德方能正思、正修。否則,根有毒,花果豈能免之?
身者心所倚、德所居,修道豈能忘身?否則不足以見修道之功,修道忘身猶如龜厭河海,自令枯槁。善修者道身雁行,輪不離轂。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善修在不求,善化在不覺。
第二十章
隱于山澤,遠離事功,虛飾博空。美其名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為修而修者乃小隱也。
收斂保聚,精神歸一,心境雙忘,隨遇而安,修在當下,廓然無限者乃大隱也。
自然順心似風,不平則動,動后則不增不減,不高不低,不盈不損,和而諧之者乃真隱也。
第二十一章
恣情縱欲無廉恥,裝瘋賣傻蕩心志,此乃狂熱自私之徒,夫子之志。失德求道猶如羊子逐兔,犬踦不得。道自道,我自我,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人之為人乃德使然,修道以正德,操存涵養,日沖月明,長生無極與天相望。
性是本,情是象;德為心宗,心為德宗。心不正,其行難正,心正則言行相顧,萬物合一而道可明。
真修者愛其所愛,親其所親,惡其所惡,各適其性,以求剛健中正之大道。
修道之法,善巧方便。道可不求,德不得不修。
道、德離心,車傾蓋亡,山石朽弊;道、法合心,雌雄相從,長無咎憂。
第二十二章
終日危坐如泥塑,以此求道似延勁望酒,不入我口。
求道在心不在身,遺世獨立,虛心應物,心靜而照,凝神玄鑒,飄然遠舉,湛明一體,忘其肝膽,棄其耳目,升知成慧,物我雙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通變化裁,會其玄極,直達真界,和造物者游。
不被物蔽,不為物役,不為利遷不為一隅所偏,不為一時一事所滯者乃真修也。
小知不能大決,小能不能成大成,顧小物而不知大論。
靜坐雖有修身之攻用,卻無治世之價值。
第二十三章
主靜勿動者,守也。絕物;主動勿靜者,攻也;。變也,鼎覆趾也。
靜是不能實現而等待,是無奈,是蓄動之本。動是使命、責任、承擔。由動方能入靜。靜是對動的超越和解脫、逃避和反應。無動則無靜,動之后才是靜。靜而生風,風后歸靜。動不失靜之本,兩者非相拒不相入。
真靜者非伏其身而弗見,非閉其言而不出。
真靜者不行而至,外靜內動;真動者不疾而速,外動內靜。
深水靜流,深根寧極。
形隱不如心隱,身靜不如心靜。
靜而無靜,動而無動。動靜兩忘不為外物所累,時刻有歸零心態者貴也。
第二十四章
動為道用、施之關鍵,播天午地。靜為道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守約以御眾,守眾以困少;守強以揉弱,守弱以惑強;守靜以制動,守動以擾靜;天下易動難靜。
第二十五章
靜無全靜,動無全動。內外皆靜則亡,內外俱動則亂。內靜外動似旋風,外靜內動如靈貓捕鼠之窺視。靜如處子,動似脫兔。靜聽其聲。物來物應,物去物送。動促其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第二十六章
靜者動之回歸而非止,止者如久蓄山潭之水,既無源頭活水為之充實又無小溪巨澗與之交流,久必枯竭。
靜應是暫時,理智的放棄、是新動的沃土來源。
靜莫過于死,但它是陰陽兩界的開始。
第二十七章
心靜物靜,心動物動,心止物死。方靜方動,方動方靜,大死大生,大動大靜,大化流行。
生命如晝夜,夭壽不貳。能守其德者方能如松柏之冬夏青青而不落。
第二十八章
修道者并非全在于存養,而是物我雙遺,生死兩忘,超乎塵外,貫通于天地萬物之中,周流宇宙,始終古今開存在而非種瓜賣卜或不切民用地弄精神。
真寂者擴充涵養,感而遂通,明是非,辨善惡,知黑白,曉清濁,覺甘苦,其性如風,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不為物役,明道致用,御道而行,浩浩不息,綿綿相續,大化神圣,如此之體方可是生生之體、不息之體。反之,若是空寂之心、死寂之心,便無“德”的生命精神,就不會大化流行,生命不息,更不能與天地參、與萬物化,生化圓融,渾然一體,求得生命的自我價值。
第二十九章
虛寂者并非蹈虛履空,而是遺其耳目,忘其肝膽,不為境累,不為形役,不為物蔽,消泯物我,澄然湛明,虛靈不昧,一塵不染,通達寂滅,照無不臨,神無不通,貫通古今,囊括天地萬物,以真心聆聽內在之玄音,唯此方可收拾精神,做得之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三十章
遁入虛無,拋棄世累,浮華虛妄,放曠自在,任性而為,玄侃放誕,離卻事物,守個空寂,憑空玩風景,籍此進德修業似頭癢搔跟,無益于疾。
著事物,有動靜方能見諸善惡,否則,茫茫蕩蕩無著落,猶如燒空鍋以煮飯,終不可得也。
虛懷任物,順乎天心人心,德合內外,窮理盡性至于命。
第三十一章
西有高山,東臨大海,日月經天,出于海而沒于山,沐浴運轉,晦明變化,寒暑相推,天雖不言,但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地雖不語,然負華岳而不動,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春種,夏鋤、秋收、冬藏,運轉不息。
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挾宇宙,傍日月,盡萬物之息,合悠久之歷史,綿延之文化,千殊萬異之社會生化現象,萬物法則提煉、抽象、升騰成為萬化之源與至極之理。
惶惶乎大氣正德,光明肅穆,豪邁氣概,深厚博大,高明悠遠,開物成務,豈是片面格物所知,封閉自我,明心見性所得,更非今日為是,明日為非,今日為非,明日為是之詭辯所成,不追求虛妄,不為虛妄存在所左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順潮流,合民意,方能物物而不物于物,形形而不形,名名而不名之最高純粹,疏川導滯泄,會通四海,為人心極,照然于天地間,化裁萬物,乃公乃久,靈明,不妄行,沒身不殆。
第三十二章
往者過,來者化,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常生;,;I。新之又新,新新相續。垂歷久遠,廣大無窮。體天地之道,心納萬物而盡其性,趨生生之趨者方能攜天地萬物而成化。豈是唧唧于虛無,唧唧于空寂者所擁有?
第三十三章
何為求道?所然、所明、所立。求道為何?正人心,化天下,異我同進。道不離器,器不離道,道濟天下。
第三十四章
大德者與天地同得,大公者與天地同有,大趨者與天地同步,大公者成己私,大私者成他公,大公行遠,大私命短。
第三十五章
逐憂除殃,單求形名物象者小我也;饑于一飽,渴于一盈,旦往暮還者短我也;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匿意隱情,以己為準,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者私我也;忘物忘我,以天下為公者大我也。
第三十六章
順風者,風必勢之;逆風者,風必阻之。以勢做事,事在人為,以事做勢,黃梁短夢。
器大者聲必宏,志高者惰必遠,徳隆者邪必離,風大者力必巨,趨趨者護必眾。
第三十七章
知時識勢,適時用勢,借事助勢,以勢造勢者智也。善用勢者譬如猛虎加之羽翼,翱翔四海,不行而行,不動而動,不言而言。以勢治世,桃花萌生,萬物華榮。
逆時生勢,違勢造勢,無勢生事,背時用勢者蠢也。錯用勢者猶如鰍蝦去海,游于枯里,必為勢所困,為事所累,為時所拋。逆勢治世,三月飄雪,禾苗難長。
勢者風也,以勢克勢,機也。
第三十八章
風欲至,樹已動 ;勢將起,征兆見。善用勢者機至不遲(滯),未至勿動,動時果敢決斷,雷厲風行,陽春景色,未宜而動,方 軸圓輪,車行不遠。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斷不斷,必有后患。
第三十九章
火生于木,木盡火熄;風起于壓差,差無風止;機出于勢,勢去機消。
勢機滅,三才安。
第四十章
云無常形,風無常勢;在方法方,在圓法圓,勢來不可擋,勢去不可追。大勢無形,上善若風。
常人謀利,道人求勢。
第四十一章
勢主動非守靜,雖無形卻有向,雖無常卻有道。勢利我時推波助浪,當仁不讓;背利我時靜以涵養,以待時機。
善勢者成大事,善機者促飛躍,勢分內外,內強于外時,四夷臣服,我的地盤我做主,客隨主便;內弱于外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客從主愿,難有所就。以勢立國,無人窺視,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第四十二章
小知不能大決;小膽不能大動;小慧不能大覺;小能不能大成;私心不能大公;微風不能折枝;小勢不能革命;顧小物不能大論;絕智者明于小而不能明于大。
第四十三章
事能生事,連鎖反應;善事者無事找事,事多擇事;勢可借勢,蝴蝶效應;善勢者火借風勢,風借火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十四章
御世之術,經世之道,小知小識囂囂于天下時,唯欲望和動機為上,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人人為己,各自為家,風波之民眾矣,天下裂道,道裂天下,君子道消,小人勢長,天下兇兇,兵刃不止。
第四十五章
道以器立,器以道行;道外無事,事外無道。由事悟道,由道造事,歷事練心,修以致用,修、用脫離猶如雙輪脫行,行將不遠。
天道言人事,人事演天道。修人事以應天道,天道即人心,人心向天道,民之所欲,天道之令也。達道者理性自覺,順民心合民意,至誠不息。
第四十六章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求道路上無貴賤,遵德守序,行其所當行,止乎所當止,勿使私欲泛濫流于惡者皆可富貴長春,若無節制猶如車無雙轅,行將不遠。
于“無”處觀其妙,于“有”處觀其徼,知周乎萬物,心豁目朗。旁通一切,會通一切,經綸萬物,發育萬物,資生萬物,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康濟蒼生,大化天下。 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第四十七章 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求道既非巨浸汪洋,解纜放船,順風張棹,縱橫由他非由我;也非脫離人群,絕圣去智,老子不相往來,而是忘物我,遺生死,不為一時情偽善惡所激,與道為一,與時俱化,洞察一切,知照一切,淡然泊燃,曠然無不適,悠然自得,怡然煥然。
第四十八章
萬物萬象變動不居,馳鶩不息,今日為成,明日為毀;今日為是,明日為非,成成毀毀,是是非非,潮起潮落,花圓月缺,變是絕對,不變是相對,一切不變在恒變,恒變之中求不變是為求道。
大形無象,事成無形,天行無常實有常,物變無度實有度,法無定法,路無同路,求道之路萬萬千。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心源遙印。
第四十九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以道為則,唯人為大,求道者以人為本理性趨善避惡,天然合一,天人合一而非求純情感的歸屬。故而,人不能無為,也不能無為,道法自然,無為也是不自然的。
道不離事,事不離道。修則存,舍則亡。求道不脫真,失真則為假;求道不失善,失善則為惡;求道不失美,失美則為丑;求道不失德,失德則為偽。智不私用,遺世獨立,深思高舉,飄然遠迎,昂道云天。
第五十章
求道者求理也;求理者求序也。得序者得大用也。
有理有序者則存(興),無理無序者則衰(亡)。
知理興化,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亂者圖其治。
知“道”者明,明者心安;得“道”者智,智者不惑;用“道”者慧,慧者不懼;成“道”者圣,圣者贏天下。
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
附:社會各界人士對《德道經》的評價:
一、 張老師,聽了您的講演很激動,據說張三豐90歲成道,無論我們參悟《道德經》還是當下的時空悟言《德道經》,那一切的立論或真理若不能發生于我們的生命就蒼白的。此肉身成道當務之急也,您在做功德也在做引領,感恩您的良苦。 北京 何雨劍 2014年12月14日
二、得知哲學大會在京召開,佩服張老師的文武修養,贊成您的自身硬,這是歷史責任所在,加上文化長征,必將名載史冊,堅持就是勝利,祝長征勝利! 天津 郭文偉 2014年12月15日
三、《德道經》,石破天驚,上善若風,中華之風,實乃文化新長征,為思想者張勝利點贊。 鄭州 張遂軒 2015年1月7日
四、張老師從《道德經》入手,對“德”加以發揮詮釋,寫出《德道經》,非常重要,理論上有指導性,實踐上有警誡性! 俞慶水 2015年1月12日
五、張勝利先生,學問博大精深,思想海闊天際。 山東省微山縣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 馬漢國 2015年2月13日
六、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活動是文化長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勝利賢弟的又一大手筆,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備條件,勝利賢弟是中國知識分子學習的典范。哪些研究出搖頭丸瘦肉精和鼓吹西化的磚家教獸們與勝利賢弟相比天地之差。 于建國 2015年3月12日
七、我們都在時刻關注著,文化長征的每一站,都值得歡呼。有張主任這樣德高望重的導師和朋友,是我們大家的驕傲,能經常聆聽您的教誨,是我們的榮幸。 ——心路 2015.12.26
八、也難怪你發此宏願,國人的信仰錯亂,是該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時候了。主任的詩抒發了你胸中的抱負和理想,更是把這個抱負當做畢生的使命和責任。中華幸甚,民族幸甚。正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九運中華文化得以揚名璀璨,必是少不了閣下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老馬……陽宅風水 2016.1.3
hhh大手筆網—中國第一文化門戶網站